海葵的毒性源于其触手和体表的刺细胞,这些细胞能释放神经毒素与溶细胞毒素,用于捕猎与自卫。 其中,神经毒素可阻断生物体的离子通道,导致猎物麻痹或死亡;部分毒素的毒性甚至超过氰化钾,但对人类通常仅引发皮肤刺激,严重时可能造成心绞痛或器官损伤。
-
刺细胞的致命武器
海葵的触手布满刺细胞,每个刺细胞内含刺丝囊,储存毒液。当接触猎物时,刺丝以2000倍重力加速度瞬间弹出,注入毒素。毒素分为两类:海葵神经毒素(3-7kDa小分子多肽)通过干扰钠、钾离子通道使猎物瘫痪;溶细胞毒素(约20kDa)则直接破坏细胞膜。 -
毒素的双重作用机制
神经毒素中,钠通道毒素延长细胞电信号,引发肌肉持续收缩;钾通道毒素则抑制神经传导。例如,百慕大沙岩海葵的毒素能100%抑制癌细胞,而渤海红海葵的毒素可致潜水员皮肤溃烂。 -
对人类的影响与应对
多数海葵对人类仅造成刺痛或瘙痒,但误食未处理的海葵可能引发呕吐、发热。急救需用海水冲洗伤口,避免淡水激活残留刺细胞,严重时需注射阿托品或消心痛中和毒素。 -
生态与科研价值
海葵毒素被用于研发抗癌药物和环保杀虫剂,如ShK毒素衍生物可靶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其与寄居蟹、小丑鱼的共生关系也依赖毒素威慑天敌。
提示:切勿徒手触碰野生海葵,食用需专业脱毒处理。其毒素的极端毒性正推动医学与生态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