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食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传统养生箴言,其背后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传统医学角度
在传统医学中,春季与肝脏相应。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将军之官”,负责疏泄和藏血,其气升发应春。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春气通肝,食肝则助其气,气盛则亢而为害。”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季是肝气升发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过量摄入动物肝脏,可能会助长肝气,导致肝气过盛,从而对身体造成危害。
现代营养学角度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非常高,每100克猪肝中含有约356毫克的胆固醇,是瘦肉的3-4倍。春季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较冬季下降约12%,胆汁酸合成酶活性降低,形成胆固醇代谢的时间窗口。过量摄入肝脏可能会在这个时期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时令饮食的智慧
“春不食肝”还体现了时令饮食的智慧。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内的阳气也逐渐升发。顺应自然规律,选择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岭南医家推崇的“春食菊”智慧,现代研究也证实菊花中的木犀草素能激活PPARγ受体,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应季的食材如枸杞芽、香椿嫩叶等富含植物甾醇,可与胆固醇竞争吸收,形成天然的代谢调节屏障。
其他相关建议
在春季养肝的过程中,除了注意饮食,还应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长时间熬夜和过度用眼。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慢跑、步行、放风筝等,也有助于肝气的升发。
“春不食肝”不仅是对肝脏的一种保护,也是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智慧。通过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在春季更好地养护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