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的野菜学名是鼠麴草(或艾草),不同地区使用的原料略有差异。其中鼠麴草(学名:Gnaphalium affine)是菊科植物,叶片灰绿带白色绒毛,开黄色小花,因清明前后采摘得名“清明菜”;而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则是另一种常见选择,具有浓郁香气,叶片背面密生白毛。两者均为传统药食同源植物,赋予清明果独特色泽与风味。
-
鼠麴草的核心特征
鼠麴草叶片细密如鼠耳,全株覆白色绵毛,春季开黄色絮状花。其茎叶含黄酮类物质,兼具化痰止咳的药用价值,南方常将其嫩茎叶捣碎与糯米混合,制成青绿色外皮的清明果。 -
艾草的广泛应用
艾草叶片厚实呈齿轮状,香气浓烈,除用于清明果外,还是端午节驱邪的象征。其汁液与米粉融合后,成品带淡绿色和独特草本香,部分地区称其为“艾果”或“艾叶米果”。 -
地域差异与替代品种
江浙一带偏好鼠麴草,而福建、广东等地可能加入艾草;少数地区还会用绥草、泥胡菜等野菜。需注意辨别可食用品种,避免误采有毒类似植物。
清明果的原料选择既体现民俗智慧,也蕴含自然时令的馈赠。若在野外采摘,建议优先选取未开花的嫩茎叶,并确认植物特征,以安全享受这一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