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制作粑粑使用的草主要有两种:鼠曲草(又称清明草)和艾草,其中鼠曲草因其独特的清香和软糯口感被广泛认为是制作清明粑粑的最佳原料。这种传统时令小吃不仅承载着祭祀祖先的文化内涵,还融合了春季野菜的鲜嫩与民俗智慧。
-
鼠曲草的核心地位
鼠曲草是菊科植物,叶片形如鼠耳,覆盖白色绒毛,开黄色小花,民间也称“清明菜”。它富含天然清香,与糯米粉混合后能赋予粑粑油绿如玉的色泽和绵密口感。南方地区常将其捣碎后加入馅料,蒸制出的粑粑兼具草药清香与糯米的甘甜。 -
艾草的补充角色
部分地区(如湖南、贵州)会使用艾草制作青团或蒿子粑粑。艾草气味浓郁,需焯水去苦味,成品偏深绿色,口感略带韧性。其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适合搭配咸味馅料如腊肉、笋丁。 -
文化寓意与食用场景
清明粑粑既是寒食节的冷食储备,也寄托“巴住魂”的祈福寓意。鼠曲草被古人认为能“祛风湿、止咳”,艾草则象征驱邪。不同地区馅料各异:江南偏好甜口豆沙,贵州安顺独创引子糖馅,而皖南则流行腊肉咸馅。 -
现代传承与创新
如今,清明粑粑从祭祀食品演变为春季限定小吃。幼儿园常组织孩子体验制作(如广西灵川),商家则推出冷冻半成品。需注意糯米制品不易消化,食用需适量。
清明粑粑的原料选择体现了地域差异,但核心始终围绕“应季而食”的智慧。若想体验最传统的风味,不妨在清明前后采摘鲜嫩鼠曲草,亲手还原这一口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