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细牛行骗成功的核心在于精准利用人性弱点与体制漏洞,通过“投其所好+威逼利诱”的组合策略,将地方官员的政绩焦虑、企业的从众心理以及监管盲区转化为诈骗杠杆,最终在两省市骗取超17亿元。
其一,政绩诱惑下的权力背书。王细牛深谙官员对“大项目”“高投资”的渴求,虚构53亿元CBD项目,甚至让政府炸掉新建的公安局大楼为其让路。部分领导为政绩盲目站台,用公信力为其骗局镀金,导致后续企业、民众盲目跟进。
其二,奢侈表演制造实力假象。加长凯迪拉克、8名保镖、8万元/天的酒店包层,这些刻意营造的“港商”派头,迎合了社会对“实力派”的刻板印象,削弱了各方对其背景的调查意愿。
其三,沉没成本绑架决策链。项目启动后,政府已投入土地、政策甚至拆除公共设施,企业缴纳了保证金,受害者因“止损心理”持续追加资金。王细牛借此威胁“烂尾损失更大”,迫使各方硬撑到底。
其四,信息差与监管失效。他连“CBD”含义都不清楚,却利用西北地区对国际概念的陌生,用空洞术语包装项目。地方政府未核实其香港公司实况,银行、媒体也未尽审核之责,让空壳公司一路绿灯。
其五,法律漏洞与追责滞后。通过假户口、多身份、跨境资金操作规避审查,即便东窗事发,赃款已转移挥霍。少数官员因“面子工程”牵连,选择沉默而非举报,进一步延长了骗局生命周期。
提示:此案暴露了招商引资中“重规模轻核实”的弊病,警示对“光环效应”需保持理性审视。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面对高回报承诺时,核查资质、追踪资金流向、建立止损机制,才是防骗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