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历史地理划分
湖北被称为“三楚”的名称源于楚国的历史地理划分,其形成与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后续历史演变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秦汉时期的“三楚”划分
-
西楚 :包括淮北的沛、陈、汝南、南郡等地;
-
东楚 :涵盖彭城以东的东海、吴、广陵(今江苏、浙江);
-
南楚 :以衡山、九江、豫章、长沙为核心,北起淮汉,南至江南。
这一划分基于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差异,是秦朝对广阔楚国疆域的行政划分雏形。
二、汉代的调整与“三楚”核心区域
-
南楚 成为固定称谓,包含湖北大部及湖南北部;
-
东楚 范围扩大至江苏、浙江一带;
-
西楚 以彭城(今河南)为中心。
此时湖北作为南楚的核心区域,故有“楚人故地”的文化认同。
三、五代十国时期的新定义
-
马殷建立后梁,以长沙为都,称“南楚”;
-
周行逢据武陵(今湖南),称“东楚”;
-
高季兴据江陵(今湖北),称“西楚”。
宋人周狲在《三楚新录》中首次以“三楚”指代这三个独立政权,赋予其新的政治含义。
四、湖北不称“三楚”的原因
-
历史命名权归属 :湖南因湘江流域被称为“三湘”,与湖北的“荆楚”形成对应关系,两者分属不同文化地理概念;
-
行政区划演变 :楚国后期政治中心转移至湖南,湖北逐渐失去作为“三楚核心”的地理优势;
-
文化认同差异 :湖南以“三湘”为文化标识,湖北则更强调“荆楚”文化。
五、总结
“三楚”作为湖北历史地理的代称,源于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后随政治格局变化而演变。尽管湖南也属于广义的“三楚”范畴,但湖北因历史、文化及行政区划的差异,未采用这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