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方书,内容涵盖广泛且具有创新性,主要特点如下:
一、基本信息
-
著作背景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因包含52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得名。
-
内容结构
-
共记载医方283首,用药247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以外科为主。
-
采用汤、散、丸、膏、浴、洗等多种剂型,包含灸、砭、熨、薰等外治法。
-
二、疾病分类与代表性方剂
-
外科疾病
-
如痈疽、疔疮、痔瘘等,记载“脑疽倍白蔹”“骨疽倍白签”等辨病论治思想。
-
采用“脬引割瘘法”等创新手术技术,用狗膀胱引流痔核,术后敷黄芩止血。
-
-
内科疾病
- 包括伤寒、咳嗽、消渴等,如“金伤毋痛”方用鼢鼠、彘鱼等药酒外敷。
-
妇产科疾病
- 记载产后瘀血、崩漏等方剂,如“久伤者,荠齑杏仁膏”。
-
儿科疾病
- 涉及婴儿惊风、疳积等,如“婴儿索痉”方用桂枝、白芍、甘草等。
三、食疗与药膳
-
食疗方
- 25首食疗方涉及药食同源食材,如“赤小豆粥”治水肿,“雄鸡血饮”补虚。
-
药膳结合
- 例如“骨痿方”用黄芪、当归、熟地炖煮,配合外用敷药。
四、学术价值
-
外科贡献 :开创性记载割除内痔等手术,与扁鹊、华佗的记载有实证依据。
-
药物资源 :收录94味药,其中32味见于《黄帝内经》,如青蒿、黄芩等。
-
剂型创新 :包含灌肠、外敷等多种疗法,体现早期中医综合治疗理念。
五、争议与研究
-
部分医方与《方剂略》记载存在差异,可能与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有关。
-
文字释读存在争议,如“华”字或为“花”,“薤”字字形存疑。
《五十二病方》作为中医外科奠基之作,其创新理念和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研究古代医学与外科发展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