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全书收录了283个医方,涉及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及五官科疾病,采用外治法为主,内服法为辅。以下为部分内容概述:
一、外科疾病治疗
-
伤痉(破伤风)
采用炙盐熨法,用盐熬煮后敷于患处,配合温酒饮用,重复多次以缓解痉挛。
-
痈疽肿毒
记载内服清热解毒药(如白蔹、黄芪)与外敷药膏(如黄蓍、芍药)结合疗法,强调辨证论治。
-
蛇虫咬伤
用雄黄、蛇胆等药物外敷,或内服驱虫药,配合灸法驱寒。
二、内科疾病治疗
-
诸伤(外伤)
以膏药、酒剂外敷为主,配合止血药(如发)和续筋药(如黄芩、秋乌)。
-
疟疾
记载寒热往来证,采用温酒服散、艾灸关元等疗法。
三、妇产科疾病
-
产后痉痛
用盐蒸敷、炙甘草外敷,配合温酒饮用,缓解产后肌肉痉挛。
四、儿科疾病
-
婴儿痉挛
采用蒸敷法,用盐、葱白等外敷于婴儿身体,配合温酒驱寒。
五、五官科疾病
-
目赤肿痛
用菊花、决明子外敷,配合熏蒸法缓解眼部炎症。
六、特色疗法
-
外治法 :除内服外,还包括灸法(如隔姜灸)、砭法(石针疗法)、熨法(盐熨)、薰法(草药蒸汽)等。
-
辨证论治 :部分方剂根据病症加减药物,如骨疽病用白蔹、黄芪等七味药通治。
七、药物学贡献
收录247种药物,其中30%《神农本草经》未载,如白莶、黄蓍等,体现了当时药物学的进步。
总结
《五十二病方》以实践为导向,强调“治未病”理念,其外治法体系对后世中医外科发展影响深远。虽无系统理论,但已初步形成辨证施治思想,是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