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记载了283个医方、254种药物,涵盖内、外、妇、儿等103种疾病,首次提出按压止血、癫痫治疗等方法,并开创了辨证论治的雏形,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实用外科手册”。
-
内容结构与疾病分类
全书以52类疾病为纲,每类下设1至20余方,现存医方283个,涉及外科、内科、妇科等103种病名。外科占比最高,包括外伤、痈疽、痔疮等;内科涵盖癫痫、疟疾等;另有儿科惊厥、五官科疾病等,系统反映了西汉初期临床医学的广度。 -
药物与方剂特色
收录药物247种,半数未见于《神农本草经》,如小豆(“答”)等古称。方剂以复方为主,如治疽病用七味药,并依病症调整剂量(如“骨疽倍白敛”),体现早期辨证思维。剂型多样,包括丸、酒、膏等,外治法尤为突出。 -
治疗方法创新
除内服汤药外,首创灸、砭、熨、熏等外治法,并记载了牙齿填充术、痔疮结扎术等外科技术。按压止血、药摩(膏摩)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均为医学史上最早实践。 -
历史价值与影响
填补了《内经》前临床医学空白,未受五行学说影响,保留古朴医学特征。方剂多标注“已验”“尝试”,证明为民间经验积累,对研究中医药起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部西汉医籍不仅展现了先秦医学的实用智慧,更为现代中医外治法和方剂学提供了珍贵源头,其原始性与实践性至今仍启发着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