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虽然具有稳粮增效、生态环保等优势,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多重问题,需从技术、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解决。以下是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
一、技术支撑体系薄弱
-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多数地区缺乏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县级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养殖户技术指导不足。
-
高效模式推广不足
缺乏成熟的稻虾、稻鳖等高效种养模式,单位面积效益较低。南方省份因模式成熟度较高而推广较广。
二、基础设施与标准化问题
-
田间工程薄弱
养殖沟面积普遍超标准(超过10%),且建设质量参差,导致抗灾能力差,部分区域仅完成2%-5%的工程标准。
-
疫病防控能力不足
部分养殖户对疫病风险认识不足,养殖密度过大,易引发疫情传播。
三、产业化与组织化程度低
-
经营主体薄弱
小型养殖户占主导,缺乏规模化养殖企业,商品鱼产出率低。
-
产业链整合不足
加工、销售等环节薄弱,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导致经济效益受限。
四、政策与资金瓶颈
-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部分地区对稻渔综合种养的引导和补贴政策不到位,农民积极性受挫。
-
资金投入有限
田间工程、设备购置等需大量资金,但农户负担较重,融资渠道狭窄。
五、其他制约因素
-
土壤退化风险
长期淹水可能导致土壤潜育化,影响土壤肥力,需科学管理避免过量投饵。
-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丘陵、山区等地因机械化困难,规模化推广受限。
建议:
-
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 :建立专业技术团队,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如稻虾模式),提升农户技术水平。
-
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田间工程投入,确保养殖沟面积达标,增强抗灾能力。
-
强化产业化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商品鱼产出率与附加值。
-
优化政策与资金支持 :出台针对性补贴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户风险。
通过多措并举,可逐步解决稻渔综合种养面临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