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可的《瘟疫论》中提到的杂气具有以下特点:
-
多样性:杂气多种多样,类似于草木中的野葛巴豆、星辰中的罗计荧惑、昆虫中的毒蛇猛兽等,万物各有善恶不等,因此杂气的毒性也会类似这样。
-
特异性:不同的杂气会引发不同的疾病。例如,杂气可以导致腮腺化脓、头面浮肿(大头瘟)、咽痛、嘶哑(虾蟆瘟)、疟疾、痢疾、痹气、痘疮、斑疹、疮疥、疔肿、眼睛红肿疼痛、吐血迅速死亡(瓜瓤瘟、探头瘟)、一侧长出东西(疙瘩瘟)等。
-
无形的传染性:杂气虽然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闻不到,但接触到它的人会得不同的病。这种气在时间上是随机的,可以在城市或村落爆发,空间上也是随机的。
-
优劣差异性:杂气有优劣之分,这一点在《瘟疫论·杂气论》中有指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罗计荧惑,昆虫有毒蛇猛兽,土石有雄硫硇信,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有优劣也。
-
种属的选择性:不同的杂气对不同的生物有选择性。例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等杂气只会影响相应的动物,而不会影响人类。
-
物质性:吴又可认为杂气是一种物质,虽然我们的感觉不能直接察觉到,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可以用药物制服。
-
传染性:杂气可以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其传染途径有“天受”和“传染”之分,其中“天受”指吸收了空气中疫气发病,“传染”是直接与疫病患者接触发病。
-
伏而后发和反复发作:杂气致疫具有“伏而后发”和反复发作的病理特征。
这些特点表明,吴又可所描述的杂气,实际上是对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的一种早期认识,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