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等长,太阳正东升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是春季的重要节点。以下是春分期间的主要自然现象及特点:
一、天文现象
-
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长几乎相等,理论上各为12小时。但实际因大气折射影响,晨昏时间略有延长。
-
太阳方向
春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这是春分独有的天文特征,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黄金拍摄时机。
-
极地现象
-
北极开始出现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
南极则进入极夜,极夜范围逐步扩大。
-
-
其他特殊现象
-
赤道重力实验 :游客可体验水流漩涡方向改变或人变轻的趣味现象,实为地球自转与科里奥利力作用;
-
樱前线 :日本等地樱花因温度和日照变化,常在春分前后集中盛开,形成由南向北推进的自然景观。
-
二、气候与物候现象
-
气温回升
春分后,除高寒地区和北纬45°以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回温期,万物复苏。
-
天气变化
- 北方多风扬沙,南方则逐渐转暖湿润,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天气。
-
物候活动
-
燕子迁徙:许多候鸟选择在春分前后启程北飞,利用地磁场和日照完成迁徙;
-
冬眠动物苏醒:南方地区春分后初现春雷,蛇、蛙等冬眠动物开始苏醒。
-
三、文化与民俗现象
-
节气别称
春分在古代还有“日中”“仲春之月”等别称,象征春季的中分点。
-
竖蛋习俗
传说与地球地轴平衡有关,实际需技巧和耐心,成为民间趣味活动。
-
祈福活动
人们通过祭扫、踏青等活动祈求健康和平安,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春分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交汇点,也是文化传承与生命力的象征,标志着春季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