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某一时段内≥10℃的累积温度
土地积温是农业气象学中用于描述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和规划农业生产。其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下:
一、基本定义
土地积温指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衡量热量资源的重要参数。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热量条件的累积效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关键影响。
二、与其他积温类型的区别
-
活动积温
仅计算≥生物学下限温度(通常为10℃)的日平均温度总和,适用于大量资料的气候研究。
-
有效积温
指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用于具体作物的生长周期分析。
-
负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温<0℃的累积温度,常用于分析冻害风险。
-
地积温
指全年≥10℃的累积温度,反映地区全年热量资源总量。
-
日积温
指每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用于分析单日热量变化对作物的影响。
三、计算方法
积温的计算公式为: $$A_a = \sum_{i=1}^{n} \max(10, T_i)$$
其中:
-
$A_a$ 为活动积温
-
$T_i$ 为第$i$天的日平均气温
-
$n$ 为计算天数
示例 :某作物生育期为100天,期间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及温度分别为:
-
20天×15℃ = 300℃
-
30天×12℃ = 360℃
-
50天×10℃ = 500℃
则该生育期的活动积温为:$A_a = 300 + 360 + 500 = 1160℃$
四、应用意义
-
作物种植规划
通过分析土地积温,可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生育期,例如水稻需1700℃以上,而小麦约需1000℃。
-
区域农业布局
积温差异影响复种指数和熟制,积温高的地区可一年种植2-3季,积温低的地区仅1季。
-
预测与评估
用于预测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辅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策略。
五、注意事项
-
积温计算需以连续监测数据为基础,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
-
不同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可能不同(如玉米12℃、苹果8℃),需根据具体品种调整计算标准。
土地积温是评估热量资源、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指标,需结合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多种维度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