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呕吐毒素超标问题需从源头防控与后续处理两方面综合解决,具体措施如下:
一、种植阶段防控
-
赤霉病预防
重点防治镰刀菌属病原菌,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控制灌浆期湿度等措施,减少赤霉病发生。发病初期及时喷施防治药剂,建议“见穗打一次药,见花打一次药”。
-
环境管理
改善田间小气候,避免扬花期遭遇持续降雨。雨停后补喷药剂,降低赤霉病粒比例。
二、收获与初加工处理
-
物理分离法
-
比重分级 :通过氯化钠溶液分级,轻质麦(含毒素较少)沉降后与重质麦混合,回收轻质麦中的优质部分。
-
风选/筛选 :利用风扬法、鼓风机吹扫或过筛去除籽粒较小、毒素较重的赤霉病粒。
-
-
化学处理法
-
汽蒸处理 :200℃、1.63MPa蒸汽处理10分钟,可降低呕吐毒素90%以上,同时烘干至水分12.5%以下。
-
花椒盐浸泡 :花椒与海盐按1:2000比例炒熟后浸泡,储存1周以上,可降低毒素99%以上。
-
三、后续加工与储存
-
专业设备处理
使用比重复式清选机等多级清选设备,清除DON超标的赤霉病粒,单次处理清除率可达48.56%。
-
规范储存
避免小麦与毒素源(如发霉饲料)混储,储存温度控制在12℃以下,减少毒素二次污染风险。
四、检测与追溯
-
建立全程检测体系,对小麦种植、收获、加工各环节进行呕吐毒素监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
实现产地可追溯,问题批次及时召回,保障食品安全。
总结
解决小麦呕吐毒素超标需“防、控、治”三位一体。种植阶段预防为主,收获后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脱毒,同时规范储存和加工流程,才能有效保障小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