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毒素超标主要由赤霉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导致,以下是具体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主要成因
-
赤霉病侵染
赤霉病原孢子易侵染小麦花药,尤其在授粉期遇雨时易引发感染,导致赤霉病流行并产生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环境因素
-
气候条件 :极端干旱后遇雨、高温高湿环境促进真菌生长。
-
土壤管理 :过度使用农药、肥料破坏土壤微生物平衡,增加赤霉病风险。
-
-
储存与加工不当
长期储存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加工过程中清洗、烘焙等环节控制不严,易导致毒素积累。
二、危害与标准
-
毒性表现 :引发呕吐、腹泻、肝肾损伤,甚至流产等。
-
法规限制 :我国对呕吐毒素含量有严格标准,超标产品禁止上市。
三、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
-
选择抗赤霉病品种,种植结构调整。
-
授粉期喷施杀菌剂(如三唑类)阻断病原侵染。
-
-
环境管理
-
改善排水系统,减少田间积水。
-
合理使用农药,维护土壤微生物平衡。
-
-
储存与加工规范
-
避免小麦长时间滞留于高温高湿环境,及时晾晒干燥。
-
加工前彻底清洗,烘焙温度需高于120℃以杀灭毒素。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区域差异 :长江以南地区因气候条件更适宜赤霉病发生,需加强监测。
-
法律责任 :企业需对原料来源负责,不能以“土地污染”为由逃避责任。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小麦呕吐毒素超标风险,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