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粑粑、欢喜团、清明螺
四川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丰富多样,融合了地方特色与节日习俗,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特色面食类
-
草粑粑
宜宾东、南片区以清明草嫩叶为原料,制成绿色粑粑;宜宾西片区则用黄色花蕾,两者混合可制成绿中带黄的特色小吃。需搭配野苦藠和腊肉,野苦藠可中和清明草的腥涩味,腊肉则增添醇厚风味。
-
欢喜团(糖油果子)
成都及周边地区流行用糯米作团,线穿后点染颜色,象征驱邪避灾。历史记载,成都北门外曾有“欢喜庵”长期售卖,成为清明节的传统小吃。
-
清明团子
四川人用清明时节的棉花草(又名清明菜)与糯米粉混合蒸制,呈油绿色,口感软糯清香。与江浙青团类似,但馅料多为甜豆沙或咸肉,是出远门时的必备食品。
二、时令食材类
-
清明螺
清明前后是螺蛳最肥美的季节,可炒食或煮熟后凉拌、醉制。民间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凸显其鲜美。
-
艾蒿馍馍(艾篙馍馍)
客家人用鲜嫩艾草与糯米粉混合煎炸,保留清新草香,是春季特色小吃,现仍受成都人及游客喜爱。
三、其他传统小吃
-
暖菇包 :泰宁特色,用鼠曲草(暖菇)与糯米粉制成,形似包子或水饺,蒸熟后香气扑鼻。
-
馓子 :油炸食品,古称“寒具”,香脆可口,北方多地有食用习俗。
四、地方差异补充
-
宜宾与成都分区 :清明草粑粑因地域不同用草叶或花蕾,但风味相近。
-
食材组合 :如叶儿粑(艾草糯米团)和清明团子(棉花草糯米团),体现四川饮食对本地食材的运用。
这些美食不仅承载着清明节的传统意义,也展现了四川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