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位于春季末尾,具体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义
-
时间范围
公历日期通常为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具体以太阳到达黄经15°为准。
-
天文特征
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此时斗指乙,标志着仲春与暮春之交。
二、自然与人文内涵
-
自然现象
清明期间气温回暖,降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此时柳絮飘飞、梨花盛开,呈现“梨花风起正清明”的美景。
-
人文活动
-
祭祖扫墓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核心活动为祭扫祖先墓地,表达对先人的追思。
-
踏青郊游 :部分地区兼具踏青、放风筝、折柳戴柳等习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农事活动 :春耕春种繁忙,反映农耕文明的智慧。
-
三、历史与文化意义
清明最早作为节气名称,与干支历法、八卦等古文化体系相关联,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伦理价值。
清明是自然节气与人文习俗交融的象征,兼具时间节点与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