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以下是关于中秋节由来的详细介绍:
节日的起源
- 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 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中秋节也与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嫦娥奔月的故事
- 传说内容: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
中秋节的习俗
- 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 赏月: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 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