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具体时间需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95度确定。以下是关于寒露的详细知识: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时间节点
寒露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
-
气候特征
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气温显著下降,露水增多且易凝结成霜,故称“寒露”。
二、三候与物候现象
-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前五日,鸿雁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南迁,是迁徙的最后一群。
-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五天后,鸟雀消失不见,海边出现大量蛤蜊,古人误认为雀鸟化为蛤蜊。
-
三候:菊有黄华
再过五日,菊花普遍开放,因其在秋季阴气盛开而得名。
三、节气意义与农事活动
-
气候转折点
寒露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关键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冷高压控制,雨季结束,昼夜温差加大。
-
农事关键期
-
北方:玉米丰收后进入冬小麦播种、棉花采摘等农忙季。
-
南方:需防范霜冻对早稻等作物的影响。
-
-
物候与生态
此时植物逐渐适应低温,候鸟迁徙完成,为越冬做准备。
四、传统习俗与养生
-
饮食习俗
吃花糕、饮菊花酒、梨、蜂蜜等应季食物,象征驱寒。
-
文化活动
登高赏菊成为常见习俗,菊花酒和蜂蜜也因节气特点被广泛食用。
-
养生建议
注意早晚温差,避免感冒,适当增加衣物,南方需防范干燥对皮肤的影响。
寒露作为秋季的重要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气候的演变,还承载着丰富的农事智慧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