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雨水较多的现象是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因素
-
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福建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接壤处,夏季受海洋与陆地热力差异驱动,形成稳定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为东南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
三面环山的地形优势
全省西北部有武夷山脉,中部为戴云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狭长走向与海岸平行。这种地形有利于夏季东南季风深入内陆,形成地形抬升效应,增强降水过程。
-
地势与季风叠加效应
西南暖湿气流受副热带高压南移和东北冷涡影响,在福建上空长时间交汇,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形成持续性降水过程。
二、气候系统与天气过程
-
双峰型拉尼娜影响
近年受双峰型拉尼娜气候特征影响,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冷空气南下频繁,与副热带高压北抬共同推动暖湿气流北上,导致雨季降水增强。
-
台风与锋面活动
每年6月常受台风影响(如第2号台风“苗柏”),带来强降水过程。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降水也是重要贡献因素。
三、其他影响因素
-
局部地形引发次生灾害 :如台风“杜苏芮”曾导致泉州等地次生灾害频发,但属于偶发极端事件。
-
季节性降水规律 :6月因台风和锋面共同作用成为福建降水集中期,符合“六月不愁阳”的气候特征。
综上,福建雨水多是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也受地形抬升和台风等天气过程叠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