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是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通常由心脏器质性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或严重疾病状态引发,其核心原因是心肌电活动严重紊乱,若不及时干预可迅速进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
心脏器质性病变是心室扑动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这些疾病通过损伤心肌细胞结构、破坏正常电活动传导路径或诱发缺血缺氧状态,导致心室肌异常放电。例如,冠心病患者冠脉阻塞可能引发心肌区域性坏死,局部电传导紊乱成为室扑的触发点。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会显著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钾离子浓度下降会延长心肌复极过程,增强心肌兴奋性,而镁离子缺乏则降低钾离子外流阻断作用,进一步扰乱心室肌的稳定节律。严重酸中毒或高钙血症也可能间接诱发室扑。
药物毒性或过量是另一高危因素,常见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精神类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某些药物可能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或阻断钾通道,使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异常,触发恶性心律失常。
其他病理状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引发的自主神经失调)、严重代谢紊乱(甲亢、低血糖)、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医源性因素(如心脏手术后、起搏器故障)。少数患者可能因基因突变导致特发性心室扑动,其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使心肌细胞电稳定性降低。
心室扑动的病因具有多样性,患者需警惕基础心脏病、电解质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并通过定期体检、个体化用药指导等方式降低风险。一旦发生意识丧失、脉搏消失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寻求专业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