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因复杂多样,核心诱因可归纳为三大类:患者自身高危因素(如高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医疗操作风险(如机械通气、侵入性治疗)以及医院环境中的耐药病原体传播(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发病机制与呼吸道防御屏障破坏、菌群失调及交叉感染密切相关,病死率高达22.3%,需综合防控与精准治疗。
-
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患者)是高风险群体。营养不良、酗酒、吸烟等会进一步削弱肺部防御能力,增加病原体定植风险。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抑制,使细菌、病毒甚至真菌更易入侵下呼吸道。 -
医疗操作相关风险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是主要诱因,破坏呼吸道自然屏障,使病原体直接进入肺部。导尿、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也可能引发菌血症并扩散至肺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促使耐药菌(如鲍曼不动杆菌)滋生,加大治疗难度。ICU环境中呼吸治疗器械(如湿化装置)若消毒不彻底,可能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 -
病原体特性与医院环境
医院内高密度病原体环境是传播温床,尤其是耐药菌(如MRSA、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和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房空气流通不足、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不严等因素会加速病原体传播。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危重患者。
预防重症HAP需多管齐下: 严格手卫生、规范器械消毒、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对高危患者采取半卧位、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等措施。早期识别病原体并针对性用药是关键,同时需优化营养支持与血糖管理,以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