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保工作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的核心在于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管理体系,确保医保政策高效执行与基金合理使用。关键亮点包括:医保管理委员会统筹决策、专职科室(如医保办)负责日常运营、临床科室设专员落实政策,以及财务/信息等部门协同支持。
-
组织架构分层设计
医院通常设立三级管理架构:- 决策层: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及主要科室负责人组成医保管理委员会,制定制度、监督考核并协调重大问题。
- 执行层:医保办(或医保科)作为专职部门,配置审核员、结算员等岗位,负责政策宣传、费用审核及数据统计分析。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需独立设置医保办,并配备专职人员。
- 实施层:临床科室设医保专员(可由护士长兼任),监督合理诊疗、病历规范及费用控制,确保政策落地。
-
人员配置专业化
- 专职人员要求:医保办需具备医保政策、医疗、财务等复合知识背景,三级医院建议按床位比例配置,如1名专职人员对应100-200张床位。
- 临床科室专员:每个科室至少1名,负责日常医保事务,需熟悉本科室业务及医保规则。
- 跨部门协作:财务部负责基金结算与对账,信息科保障系统安全与数据备份,形成全流程管理闭环。
-
职责与考核机制
- 医保办:政策培训、费用审核、智能审核反馈及政府对接,定期生成运行报告。
- 临床科室:落实合理检查/用药,完善自费项目告知,避免分解住院或高编病例等违规行为。
- 动态考核:采用百分制纳入绩效,对违规行为扣罚绩效,优秀案例给予奖励。
提示:医院需根据规模灵活调整架构,强化部门协同与数据互通,同时定期培训提升全员医保政策执行力,以应对DRG支付等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