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子出现黄斑病(如弯孢叶斑病、褐斑病等)需及时用药防治,关键措施包括: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烯唑醇、戊唑醇)或多菌灵、嘧菌酯等药剂,配合叶面肥增强抗病力,发病初期连喷2-3次,间隔5-7天。同时结合农业防治(清田、轮作、抗病品种)可显著提升效果。**
-
对症选药
黄斑病多为真菌性病害(如弯孢菌、褐斑病菌),推荐以下药剂组合:- 三唑类:12.5%烯唑醇20-30克/亩或15%三唑醇30-40克/亩,兑水30-40公斤喷雾,可抑制病菌扩散。
- 广谱杀菌剂:50%多菌灵5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000倍液,适用于混合性叶斑病。
- 复配药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或27%氟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兼具治疗与保护作用。
-
科学用药时机
- 预防期:玉米4-5叶期喷施25%戊唑醇30-50克/亩,降低初期侵染风险。
- 发病期:病叶率达10%时首次施药,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遇高温高湿天气需缩短间隔至5天。
-
辅助增效措施
- 添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叶面肥可修复病斑,提高植株抗逆性。
- 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如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农业防治基础
- 清田消毒: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并撒生石灰灭病菌。
- 抗病品种:选择沈单10号、蠡玉16等高抗品种,减轻病害发生。
-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避免田间积水。
提示:黄斑病易在7-8月高温多雨时暴发,需提前监测田间病情。若病斑连片或混合其他病害(如灰斑病),建议咨询当地农技部门定制综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