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锈病(又称黄疸病、雄黄病)的防治药剂选择需根据发病阶段和防治目标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发病初期(7-10天)防治
-
推荐药剂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浓度配制成1000-1500倍液,每7-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
氟硅唑乳油 :40%浓度配8000-10000倍液喷雾。
-
-
预防性喷药
在小麦扬花初期(孕穗期),若土壤湿润,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三唑酮1000倍液,连续2-3次,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二、大发生期应急处理
-
当病叶率达5%-10%时,需连续喷洒2-3遍:
-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12.5%浓度配制成1000倍液。
-
三唑酮/戊唑醇 :交替使用可延缓抗药性。
-
三、复配使用建议
-
为减少抗药性,建议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醚菌酯)复配使用,例如:
- 三唑酮 + 唑菌酯 :先喷三唑酮抑制病菌生长,再喷醚菌酯杀灭残留病菌。
-
复配时需注意药剂浓度和喷洒量,避免过量导致药害。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播种期预防 :播种前7小时用20%粉锈宁拌种,可有效预防锈病。
-
喷药技术 :保证药液均匀覆盖叶片、茎秆等易感部位,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操作。
-
轮换药剂 :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易产生抗药性,建议每年轮换使用不同药剂种类。
(注:具体用药方案需结合当地病害发生情况调整,建议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最新药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