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最常见的五种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和肺癌。这些疾病覆盖了从感染性炎症到慢性气道病变、恶性疾病等多种类型,高发于各年龄段人群,且与环境污染、吸烟、病原体感染等密切相关,需针对性预防和规范治疗。
-
支气管炎
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或职业粉尘暴露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治疗以抗感染药物为主,辅以止咳化痰药物,日常需戒烟并减少刺激性气体吸入。 -
哮喘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典型症状为反复喘息、气促和夜间咳嗽。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冷空气或运动可能诱发急性发作。治疗需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避免接触过敏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以不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常见于长期吸烟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氧疗及肺康复训练,戒烟是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 -
肺炎
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引发的肺部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脓痰、胸痛等。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易发展为重症。治疗需根据病原学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重症需住院支持治疗。 -
肺癌
呼吸系统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与吸烟、空气污染、家族史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咳血、胸痛、消瘦等。低剂量CT筛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需结合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
预防与管理提示:戒烟、接种流感/肺炎疫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可显著降低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哮喘和COPD患者应掌握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若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超过2周,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