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锈病、白粉病
雨水多时小麦易发生以下病害,需特别注意防范:
一、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
- 赤霉病
- 症状 :小麦扬花期(约6-8月)遇高温多雨时,病菌侵染导致穗部变白,籽粒受污染,严重时整穗死亡。 - 危害 :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籽粒品质变差,形成“白穗”现象。
- 锈病(条锈病/叶锈病)
- 症状 :春季低温多雨时易发,叶片、茎秆、穗部出现黄色斑点,后期形成锈状突起。 - 危害 :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
- 白粉病
- 症状 :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霉状孢子层,严重时覆盖整个叶片,影响光合效率。 - 危害 :与锈病类似,导致植株衰弱,易受其他病害侵染。
二、其他相关病害
-
茎基腐病 :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时,茎基部易腐烂,导致植株倒伏。
-
纹枯病 :高温高湿环境促进病原菌生长,造成叶片枯焦。
三、防治建议
- 农业管理措施
- 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传播环境。 - 推广抗病品种,轮换种植,降低病原菌抗药性。
- 化学防治
- 赤霉病:使用高效杀菌剂(如戊唑醇、溴氰菊酯)喷施于穗部。 - 铜锌制剂:对锈病和白粉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 监测与预警
- 加强田间调查,监测病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 关注气象条件,遇高温多雨天气提前预防。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