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治需抓住三个关键阶段:秧田期预防种传病害与虫害、分蘖至孕穗期综合防控叶部病虫害、破口抽穗期重点保护穗部健康。 科学防治需结合农业措施、生物防控与合理用药,针对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种类精准施药,兼顾生态平衡与产量品质。
-
秧田期(播种至移栽前)
种子处理是基础,浸种时用咪鲜胺预防恶苗病,吡虫啉拌种控制秧田期稻飞虱、稻蓟马。移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如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带药下田降低大田前期螟虫、稻秆潜蝇等危害。旱育秧注意立枯病,两段秧重点防治苗稻瘟与稻水象甲。 -
分蘖至孕穗期(移栽后至抽穗前)
叶瘟防治需及时拔除发病中心,病叶率达5%时喷施春雷霉素或三环唑;纹枯病在病丛率10%-15%时用井冈霉素喷雾。虫害防治指标明确:二化螟枯鞘株率3%、稻飞虱百丛1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60头幼虫,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需轮换使用以避免抗性。 -
破口抽穗期(孕穗末期至成熟期)
穗颈瘟防控关键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感病品种或阴雨天气需重点保护。稻曲病需破口前5-7天喷施氟环唑,7天后补防。螟虫卵孵盛期与抽穗期重合时,选用阿维菌素等药剂保穗。同时注意稻飞虱基数监测,防止后期倒伏。
提示:结合田间监测调整防治策略,优先采用抗病品种、性诱剂等绿色技术,严格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区域气候与品种差异可能影响防治适期,建议参考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