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饮食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感染及化学性中毒等,常见如沙门氏菌肠炎、诺如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等,其核心传播途径为“病从口入”。 这类疾病轻则引发腹痛腹泻,重可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预防关键在于切断污染源与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
细菌性感染
- 沙门氏菌:未煮熟的禽肉、鸡蛋是主要载体,症状为发热、腹泻,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
- 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污染的手或厨具传播,潜伏期短(30分钟至8小时),以剧烈呕吐为特征。
- 肉毒杆菌:常见于自制发酵食品(如臭豆腐、罐头),毒素可致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衰竭。
-
病毒性传播
- 诺如病毒:贝类、生鲜蔬果易被污染,爆发性强,儿童及老人更易出现脱水。
-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传播,水源或海鲜污染后引发黄疸、肝功能异常,疫苗可有效预防。
-
寄生虫与化学性危害
- 绦虫/蛔虫:生食猪肉、鱼类或未洗净蔬菜可能感染,成虫寄生肠道导致营养不良。
- 亚硝酸盐/农药残留:腌制品或污染农产品可致急性中毒,表现为紫绀、多器官损伤。
预防提示: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温度储存、使用安全原料。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