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现在被称为"伤寒"或"肠热症",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相对缓脉。现代医学通过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改善卫生条件。
-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伤寒的致病菌是伤寒沙门氏菌,这种细菌能在水中存活2-3周,在粪便中存活1-2个月。主要传播方式是"粪-口途径",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食用被污染的水源、生冷食物,或接触患者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都可能感染。 -
临床表现演变
典型病程分为四期:初期(发热、头痛)、极期(持续高热、玫瑰疹)、缓解期(体温波动)、恢复期。现代病例多呈现不典型表现,约10%患者可能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持续排菌达数月甚至数年。 -
诊断方法升级
除传统血培养、粪便培养外,现在可采用快速诊断技术:
- 肥达试验(血清学检测)
- PCR核酸检测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如肠穿孔)至关重要。
-
治疗方式革新
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疗程通常14天。对多重耐药菌株,阿奇霉素显示良好疗效。重症患者需住院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补液和营养支持。 -
预防措施优化
Vi多糖疫苗保护率达70%,有效期3年。关键预防措施包括:
✓ 饮用煮沸水
✓ 食物彻底加热
✓ 饭前便后洗手
✓ 患者隔离治疗
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疫苗接种普及,全球伤寒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时有暴发。出现持续发热伴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