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常说的“伤寒病”并非现代医学的伤寒杆菌感染,而是中医对多种外感热病的统称,尤其指因风寒邪气引发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核心特点是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紧,与西医伤寒(肠热病)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本质差异。
-
中医伤寒的范畴
广义伤寒涵盖中风、湿温、热病等外感热病,狭义伤寒特指风寒袭表证,表现为无汗、骨节酸痛,常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将病程分为太阳、阳明等六个阶段,对应不同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等。 -
与现代伤寒的区别
西医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通过污染食物/水传播,特征为持续高热、玫瑰疹、肝脾肿大,需抗生素治疗。中医伤寒无传染性,强调“正气存内”的调养原则,如避风寒、调饮食以增强卫气。 -
典型症状与误区
老人提及的“伤寒”多属狭义风寒证,若误用西医抗生素可能延误病情。真正需警惕的是持续高热伴腹泻的西医伤寒,夏季高发,儿童易感,需及时就医排查。 -
生活防护要点
预防中医伤寒需注意保暖避风,风寒初期可饮姜汤驱寒;预防西医伤寒则需重视饮食卫生、接种疫苗,避免生食海鲜。
理解“伤寒”一词的古今差异,能帮助更科学地应对疾病。若出现长时间不明发热或严重消化道症状,应及时明确病因,避免混淆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