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方向主要围绕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完善、资金结构调整及使用范围扩大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一、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完善
-
门诊报销比例提升
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将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的比例提高至50%起步,未来可能向退休人员倾斜。这一调整旨在减轻职工门诊就医负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
-
覆盖范围扩展
门诊共济将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职工负担较重的疾病,并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实现从“保大病、保住院”向“保小病、保门诊”的转变。
二、个人账户资金结构调整
-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
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将全额划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不再计入个人账户。这一调整旨在优化资金配置,增强统筹基金共济能力。
-
退休人员定额划入
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将按定额划入,例如安徽省按全省平均基本养老金的2%左右计算,每月约70元。
三、使用范围扩大
-
近亲属共济功能
个人账户资金可用于支付本人及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费用,以及配偶、子女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
-
禁止违规使用
个人账户资金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如疫苗接种)、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等非医保保障范围支出。
四、其他关键措施
-
简化操作流程
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跨省共济、家庭共济等账户使用流程,提高便捷性。
-
差异化政策
针对灵活就业者、中低收入群体等特殊群体,探索提供缴费补贴或优惠政策。
-
强化监督管理
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基金安全。
五、改革目标
通过以上措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将实现从“储藏功能”向“共济功能”的转变,既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形成门诊保障与住院保障的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