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报销政策逐步完善。以下是具体进展:
一、覆盖范围与时间线
-
首批试点城市
- 北京市 :2023年7月1日起率先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项目(如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等)纳入医保报销,成为全国首个落地城市。
-
快速扩展阶段
-
2023年11月广西、内蒙古等地跟进,将9项、5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
-
2024年2月内蒙古扩展至“取卵术”等7项。
-
2024年末黑龙江、天津、贵州、辽宁等4省加入,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兵团。
-
二、报销政策与基金支持
-
报销比例与范围 :
-
职工医保报销比例70%-50%(如广西);
-
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50%;
-
部分城市将全部项目归类为甲类医保。
-
-
基金支付限额 :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
异地就医 :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暂不纳入医保保障范围,需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三、政策意义与影响
-
减轻经济负担 :
- 估算每年可为超100万人次家庭节省医疗费用3-5万元,降低不孕不育患者的经济压力。
-
需求释放预期 :
- 医保覆盖后,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需求可能加速释放,但具体增幅需结合各地基金承受能力评估。
-
全国统一趋势 :
- 国家医保局明确将分娩镇痛及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畴,未来更多省份将跟进完善。
四、未来展望
-
规范与优化 :医保部门持续研究完善支付政策,整合辅助生殖项目为12项统一标准;
-
技术覆盖 :目前仅27个省份实现医保覆盖,黑龙江、福建等4省于2024年9月新增。
以上信息综合自国家医保局、各地医保部门及权威媒体报道,确保权威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