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医保的药品通常会大幅降价,平均降幅可达63%,部分高价抗癌药降幅甚至超过90%。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的药品需以价换量,患者实际支付费用可降低70%以上,但部分特效药可能面临医院供应不足的问题。
-
医保谈判机制驱动降价
国家医保局通过集中谈判压减药企利润空间,2025年新增91种药品平均降价63%,典型案例如乳腺癌药物德曲妥珠单抗从8860元/支降至6912元,宫颈癌药卡度尼利单抗降价53%。谈判成功的药品需承诺全国统一低价供应,并接受医保基金监管。 -
患者负担显著减轻
以肺癌靶向药奥希替尼为例,医保报销后患者年费用从数十万元降至约5万元;国产PD-1类药物年治疗费用仅3-4万元,不足进口药原价的1/3。叠加医保报销(平均比例70%),部分“天价药”如拉罗替尼年费用从260万元压缩至10万元以内。 -
落地执行差异需注意
尽管政策要求医疗机构2个月内完成药品进院,但受药占比考核影响,部分医院倾向采购低价仿制药,导致高价创新药“进医保难进医院”。患者可通过“双通道”在定点药店购药,但农村地区覆盖仍有限。 -
未纳入品种的价格困境
CAR-T疗法等年费用超百万的药物连续多年未进医保,患者需完全自费。罕见病用药仅13种新增,血友病等领域仍存在保障缺口,需依赖商保或慈善援助补充。
医保降价是普惠性政策红利,但患者需及时查询本地报销细则并关注药品可及性。若遇医院缺药,可向医保部门反馈或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药房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