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静脉异常扩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破裂出血风险高且可能危及生命。其核心机制是肝脏血流受阻后,血液被迫分流至食管静脉,引发血管迂曲变薄。早期通常无症状,但一旦破裂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
病因与机制
肝硬化(如乙肝、酒精肝)是主要诱因,门静脉高压迫使血液改道至食管静脉丛,形成曲张。其他原因包括门静脉血栓、先天性血管异常等。 -
症状与风险
早期无症状,破裂后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休克。慢性患者可能出现贫血、乏力。出血死亡率高达20%,需定期胃镜筛查高风险人群。 -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金标准,可评估曲张程度(分Ⅰ-Ⅲ级)。辅助检查包括超声、CT门静脉造影,帮助明确病因和血流状态。 -
治疗策略
- 预防出血: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降低门脉压力,内镜套扎术(EVL)减少高危静脉破裂风险。
- 急性止血:联合药物(特利加压素)、内镜治疗或气囊填塞,严重时需TIPS手术分流血流。
- 长期管理:肝硬化患者需抗病毒、戒酒,终末期考虑肝移植。
-
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粗糙食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严格遵医嘱用药,每1-2年复查胃镜监测病情。
总结: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的关键在于早筛早防,肝硬化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若出现出血征兆,务必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