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提出和发展可以总结如下:
-
理论起源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源于模糊数学,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扎德(L.A. Zadeh)于 1965年 提出。他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期刊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首次用数学方法研究模糊现象,奠定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基础。
-
发展与传播
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中国学者如汪培庄等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模糊矩阵评判模型。
-
核心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通过构建模糊集合、确定因素权重及隶属度向量,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适用于处理多因素、非线性、模糊性强的评价问题。
-
应用领域
该方法在水利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水利工程公共效益评价、企业绩效评估等。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提出时间为 1965年 ,其理论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评价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