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因评价主体和学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学业水平评价
-
基础学业能力
-
学习成绩符合年级标准,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具备独立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
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取得成绩。
-
-
学科素养
- 理解并灵活运用学科概念与方法,完成实验操作,具备初步研究与创新能力。
二、思想品德评价
-
道德素养
-
遵守公共道德与校规,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
具备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参与公益活动。
-
-
公民意识
- 自信、自律,对行为负责,尊重师长与同学,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三、身心健康评价
-
身体素质
-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坚持锻炼,体能测试达标(如跳绳、坐位体前屈等)。
-
心理健康
- 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情绪管理良好,能正确认识自我。
四、审美与表现评价
-
艺术素养
- 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有基本认知,能参与艺术活动并展示成果。
-
社会实践
- 通过演出、社会实践等方式展示综合素养,如合唱比赛、主题班会等。
五、劳动实践评价
-
劳动意识
- 积极参与校园劳动,如值日、种植等,具备基本劳动技能。
-
创新与实践能力
-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完成指定劳动项目并撰写报告。
六、评价方式
-
多元化评价体系 :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及同学互评,形成全面评价。
-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关注日常表现与阶段性成果(如单元测验、期末考试)。
七、评价结果应用
-
部分地区的评价结果纳入中考、高考录取参考。
-
学校用于评优评先、个性化教育指导。
以上标准需结合学校具体实施方案调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