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可能由肌肉骨骼损伤、关节炎、神经病变或血液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需结合具体症状及病史判断病因。具体如下:
- 肌肉骨骼损伤:运动过度、外力撞击或长期姿势不良易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扭伤或骨折。急性损伤伴随红肿热痛,慢性劳损表现为持续性酸痛,活动时加重。例如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可能引发肩颈肌肉劳损,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小腿肌肉拉伤。
- 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类型。前者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关节滑膜引起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后者因关节软骨磨损导致骨摩擦痛,常见于膝关节和髋关节。数据显示,50 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超过 30%。
- 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发四肢远端烧灼样疼痛,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腰部向腿部放射的刺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遗神经痛呈刀割样发作,脊髓压迫症伴随肢体麻木和运动障碍。神经性疼痛常具有夜间加重的特征。
- 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时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痛,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间歇性跛行。雷诺氏综合征遇冷出现手指苍白 - 青紫 - 潮红的三相变色伴疼痛。血管性疼痛多伴有皮肤温度、颜色改变,可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
如果肢体疼痛持续不缓解,甚至伴有肢体活动受限、发热、麻木、无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