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性震颤通常指在清醒安静、肌肉放松状态下,肢体出现的不随意、有规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这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帕金森病:这是导致静止性震颤最为常见的疾病。帕金森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多巴胺分泌减少,使得乙酰胆碱酯酶功能亢进,进而引发静止性震颤。其震颤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 “搓丸样” 动作,频率约为 4 - 6 次 / 秒 。随着病情发展,震颤会逐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在后期受累。早期,静止性震颤具有波动性,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暂时消失,数秒后又出现;后期在随意运动时仍持续存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疲劳时震颤加重,睡眠或麻醉时消失 。患者还可能伴有运动迟缓(如动作缓慢、手部精细动作困难、面部表情减少、走路时上肢摆动少、写字变小等)、肌强直(肢体肌肉僵直,被动屈伸关节时阻力增高,可呈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以及慌张步态(行走时呈 “小碎步”,越走越快,无法及时停止,转身困难)等症状。
-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可见静止性震颤 。其震颤频率通常在 8 - 12 赫兹之间,多累及上肢远端,也可出现头部、口面部、声音震颤,少数患者会有平衡困难、步态障碍等情况。与帕金森病不同,特发性震颤上肢症状往往没有手指的明显参与,且饮酒后震颤可减轻 。
- 肝豆状核变性:这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造成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可引发肝脏和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中,典型表现为扑翼样震颤,但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静止性震颤 。患者还可能伴有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中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年长患者可出现偏执、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表现,晚期可出现淡漠、幻觉、失语、痴呆等 。通过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含量降低)、颅脑 MRI(可有典型的豆状核对称性 T1W1 低信号、T2W1 高信号表现)、肝脏 B 超或 MRI(典型表现为肝弥漫性损害,如多发结节、“蜂窝样改变” 等)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 多系统萎缩:这是一种成年起病、散发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小脑、锥体外系和自主神经 。可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如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还会伴有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如步态不稳)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如排尿障碍)等。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会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同时伴有步态不稳、眼球运动受限、痴呆等表现 。
- 其他:焦虑症患者因长期焦虑导致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失眠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出现静止性震颤 。精神分裂症会损伤大脑功能神经,导致患者出现四肢震颤或头晕、头痛等现象,也可能引发静止性震颤 。某些抗帕金森药物、重金属及化学物质中毒,也可能使人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 。
如果发现有静止性震颤的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详细的检查(如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颅脑 CT 或 MRI、PET 和 SPECT、肌电图等)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