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是一种以呼吸困难、血氧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常见于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全)和重症患者(如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其核心病理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炎症损伤导致的肺换气功能障碍,需紧急干预以防多器官衰竭。
分点解析:
-
病因与高危人群
- 新生儿RDS:与早产(孕周<37周)直接相关,胎儿肺部未充分生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
- 成人ARDS: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造成肺毛细血管渗漏和水肿。
-
典型症状
- 呼吸急促(>60次/分钟)伴鼻翼扇动、呻吟样呼吸。
- 皮肤青紫(低氧血症)及三凹征(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 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赖血气分析(PaO₂/FiO₂≤300mmHg)、胸部影像学(双肺弥漫性浸润影)。
- 新生儿需外源性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成人采用机械通气(如PEEP)联合抗感染治疗。
-
预防与预后
- 孕妇产前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胎儿肺成熟,降低早产儿RDS风险。
- 成人ARDS病死率约40%,早期识别原发病是关键。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呼吸急促或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应立即就医。RDS的救治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尤其是早产儿需在NICU严密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