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泵血功能急性受损(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全身性感染(如脓毒症),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其他关键诱因包括大出血、严重过敏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或血管调节失常,最终引发器官灌注不足。
-
心源性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是循环衰竭的首要心源性病因,心肌缺血直接削弱心脏收缩力;扩张型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等慢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泵功能崩溃。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会中断正常血流,使心输出量骤降50%以上。
-
感染性休克:占分布性休克的62%,细菌内毒素触发全身炎症风暴,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患者常在发热后6小时内出现血压骤降,合并乳酸水平快速升高(>4mmol/L提示高危)。
-
低血容量性因素:创伤失血或消化道大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30%即可引发衰竭。脱水(如霍乱)导致血液浓缩时,每丢失1升体液约降低心输出量8%。
-
过敏与药物因素:青霉素等药物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可在数分钟内出现喉头水肿和血压崩溃。β受体阻滞剂过量会抑制心脏代偿机制,尤其对基础心功能差者风险极高。
-
混合型机制:慢性心衰患者遭遇肺炎时,感染与心脏负荷增加形成恶性循环;电解质紊乱(如血钾>6.5mmol/L)可同时抑制心肌电活动和血管张力。
提示:突发冷汗、意识模糊伴脉压差缩小(<20mmHg)是循环衰竭的警戒信号,需立即就医。高危人群(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功能,避免过量使用NSAIDs类消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