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衰竭是指机体血液循环无法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危急状态,核心处理原则为快速纠正缺氧、改善循环功能、明确并消除病因。需根据休克类型(如低血容量性、心源性等)针对性干预,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分点处理措施:
-
紧急评估与支持
- 立即检查意识、呼吸、脉搏,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
- 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晶体液为主),心源性休克需谨慎控制输液速度。
-
病因针对性治疗
- 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排查出血点并止血。
- 心源性休克:应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行介入或手术。
- 感染性休克: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
器官功能保护
-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
- 监测尿量、乳酸水平,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
后续稳定与监测
- 转入ICU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如CVP、心输出量)。
- 逐步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再灌注损伤及并发症(如ARDS、急性肾损伤)。
提示:循环衰竭预后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患者需绝对卧床,避免自行用药。疑似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就医,不可延误抢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