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是评估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其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与方法可归纳如下:
一、监测内容
-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
包括自然因子(如降水、风速、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因子(如土地利用变化、工程活动、采矿等)。
-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主要指标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如坡面径流、土壤侵蚀量)、面积、强度(如单位面积流失量)及流失量。
-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关注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
评估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的运行效果、防治工程的投资效益及生态改善作用。
二、监测方法
-
地面观测
-
插钎观测 :在坡面样地插入细钎标记原始高度,通过观测土层降低量计算侵蚀量,适用于小范围精准测量。
-
径流小区法 :在稳定坡面划分小区,测量径流携带的泥沙量,适用于中规模坡面流失量评估。
-
-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或航空影像进行大范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可同步监测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和地形变化,减少地面干扰。
-
视频监控与定位观测
在关键区域(如临时堆土场、裸露地)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测土壤扰动情况,辅助评估工程影响。
-
调查与实验
-
调查监测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工程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水土流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实验监测 :在试验田设置对照,评估不同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的长期效果。
-
三、其他关键要素
-
监测时段 :通常分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重点关注施工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布设原则 :根据水土流失类型区、规划目标及管理需求,合理确定监测点密度和布局,优先利用已有监测站点。
-
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需定期汇总分析,形成报告供决策参考,同时建立数据库实现长期动态监测。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