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点位设置规范是确保基坑工程安全的关键措施,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以下是主要规范要求:
一、监测点数量与布局
-
数量确定
根据基坑尺寸、形状、深度及周边环境综合计算,确保全面覆盖变形区域。
-
位置要求
-
基坑内外各设1个,覆盖周边、坑底及坑壁内部关键位置。
-
围护墙顶部、边坡顶部及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不少于3个。
-
基坑底部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边坡或围护墙中心及代表性部位。
-
二、监测类型与参数
-
位移监测
-
水平位移:通过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监测基坑周边及支护结构位移,精度要求不低于1mm。
-
垂直位移:监测基坑底部及围护墙顶部的沉降情况。
-
-
应力监测
在围护墙受力、变形较大部位布置应力监测点,数量根据变形特征确定。
三、测量频次与设备
-
频次要求
-
一般情况每周至少测量1次,变形较快时加密监测。
-
开挖深度达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初期监测频率可提升至1次/2天。
-
-
设备选择
根据监测类型选择全站仪、倾斜仪、水准仪、测斜仪等设备,确保精度满足规范。
四、数据管理与预警
-
实时监测系统
建立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
-
预警机制
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时,立即启动报警装置,通知施工方采取应急措施。
五、其他注意事项
-
基准点设置
竖向位移基准点不少于3个,水平位移基准点需设置强制对中观测墩,误差控制在0.5mm以内。
-
保护措施
监测点需设置保护装置,避免施工过程中被破坏或扰动。
-
施工配合
布置前需与施工方协调,确保监测点不影响正常施工。
以上规范需结合具体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建议咨询专业监测机构制定详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