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以下是对心脏骤停的详细解释:
-
病因
- 心脏疾病: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时,斑块破裂导致的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从而导致心脏骤停。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从而诱发心脏骤停。
- 其他因素:如急性肺栓塞、低温、外伤、药物中毒、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高钙血症、低体温等)以及某些医源性因素(如导管室操作过程中的并发症)等。
-
临床表现
- 前驱期: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
- 发病期: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
- 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
- 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
诊断
-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或扑动、心电机械分离、心室静止等情况可作为诊断依据。
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其他紧急处理措施以提高生存率。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也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及管理好潜在的心脏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