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是胆汁排泄通道因结石、肿瘤或炎症等发生阻塞,导致胆汁淤积并引发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的疾病。关键危害包括肝功能损伤、胆管感染甚至休克,需通过影像检查确诊,并依病因采取药物、内镜或手术等治疗。
-
核心机制与典型表现
胆汁流动受阻时,胆红素反流入血引发黄疸(皮肤、眼白发黄),伴随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夏科氏三联征”(腹痛+高热+黄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需紧急处理。 -
常见病因分三类
- 结石:胆总管结石占多数,尤其高脂饮食人群易发。
- 肿瘤:胰头癌、胆管癌等压迫胆道,多见于中老年。
- 炎症或损伤:术后瘢痕狭窄、寄生虫感染(如胆道蛔虫)或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
诊断依赖影像与血液检查
超声或CT可定位梗阻点,MRI(MRCP)清晰显示胆管结构;血液检查中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是典型指标。 -
治疗以解除梗阻为核心
- 微创优先:内镜下取石(ERCP)或支架置入,适合高龄、体弱患者。
- 手术方案:胆总管切开取石或肿瘤切除,合并感染时需联合抗生素。
- 预防复发:低脂饮食、控制胆固醇,结石病史者定期复查。
提示:突发剧烈腹痛伴黄疸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引发肝衰竭。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复查,监测胆汁排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