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硬化是肾动脉及其分支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导致的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进而引发肾功能异常的疾病。 关键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夜尿增多,严重时可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肾功能恶化。
-
病因与分型
主要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前者与长期高血压、年老相关,病程缓慢;后者多由急进性慢性肾炎诱发,病情凶险,短期内可致肾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是另一常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常伴随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异常。 -
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有轻度蛋白尿或夜尿频繁。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持续性高血压(难以药物控制)、头晕、头痛,甚至心脑并发症。晚期表现为尿比重降低、肾功能不全,如血肌酐升高、水肿等。 -
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蛋白)及影像学评估。多普勒超声可筛查血流异常,CT血管造影或肾动脉造影能明确狭窄位置与程度。血压监测和病史询问(如高血压病程)对诊断至关重要。 -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控制:降压药(如ACEI/ARB、钙拮抗剂)、降脂药是基础,需长期规律服用。
- 介入手术:严重狭窄(≥70%)需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以恢复血流。
- 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提示: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肾脏功能,若出现血压骤升或尿量异常,需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不可逆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