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是一种由肌肉不自主、节律性收缩引起的身体部位抖动现象,常见于手部、头部或声带,可能由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代谢异常(如甲亢)或心理因素(如焦虑)引发。其典型表现包括静止时出现的“搓丸样”震颤、动作时的意向性震颤,以及影响日常生活的持续性抖动,需根据类型和病因针对性干预。
-
核心类型与表现
- 静止性震颤:安静状态下明显,如帕金森病的手部“搓丸样”抖动,伴肌张力增高。
- 动作性震颤:执行精细动作时加重,特发性震颤或小脑病变常见,饮酒可能暂时缓解。
- 生理性震颤:情绪紧张、疲劳或咖啡因摄入后短暂出现,幅度较轻微。
-
常见病因与风险
-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为主)、特发性震颤(家族遗传倾向)、小脑萎缩(意向性震颤伴协调障碍)。
- 代谢与内分泌问题:甲亢(手抖伴心慌、消瘦)、低血糖(震颤伴虚汗)、电解质紊乱。
- 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如抗抑郁药)、酒精戒断、长期重金属暴露。
-
诊断与应对建议
- 若震颤持续或影响生活,需就医排查病因,如神经科检查、血液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或影像学评估。
- 治疗包括药物(如普萘洛尔控制特发性震颤)、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相关震颤。
早期识别震颤类型与伴随症状至关重要,及时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若出现抖动伴行动迟缓、僵硬或情绪异常,建议尽早就诊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