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管和间质炎症损伤为主的肾脏疾病,可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衰竭。 关键特点是:急性发作多与药物过敏或感染相关,慢性进展则常由长期病因(如代谢异常、尿路梗阻)引发;典型症状包括夜尿增多、尿液异常(如低比重尿、轻度蛋白尿),但血肌酐升高可能早于明显蛋白尿;及时治疗可逆转急性损伤,慢性病变则需长期管理。
小管间质性肾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患者常因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突发肾功能异常,表现为发热、腰痛症状(皮疹、关节痛)。慢性患者起病隐匿,早期仅有多尿、乏力,后期因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逐渐进展至肾衰竭。
病因多样,包括:
- 药物与毒素: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重金属;
- 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IgG4相关疾病;
- 代谢问题: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
- 遗传或梗阻:多囊肾、尿路阻塞。
诊断需结合尿液检查(小管蛋白、低渗透压尿)、血液检测(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及肾活检(确诊金标准)。治疗上,急性期需致病药物、控制感染或免疫抑制;慢性期则侧重延缓肾功能恶化,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终末期需透析或移植。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肾功能异常或长期夜尿增多,应尽早就医排查。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慢性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