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脂肪变性是心肌或肝脏等器官因缺氧、中毒、代谢异常等导致细胞脂肪异常堆积的病理状态,典型症状包括心肌“虎斑心”样改变、肝脏肿大及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严重时可引发器官功能衰竭。
-
心肌弥漫性脂肪变性:常见于严重贫血或中毒,心肌细胞出现串珠状脂肪空泡,肉眼可见灰黄色均匀浑浊(无虎斑纹),轻者无症状,重者可能导致心功能异常。肝脏弥漫性脂肪变性则表现为肝区隐痛、食欲减退,晚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肝硬化症状。
-
病因与机制:
- 心肌病变:主要因缺氧(如贫血)或毒素(如酒精、感染)干扰脂肪酸氧化,导致脂肪沉积。
- 肝脏病变:肥胖、糖尿病、酗酒等使肝细胞脂肪代谢失衡,超过5%肝细胞脂肪变即诊断为脂肪肝,重度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
诊断与鉴别:
- 心肌脂肪变性需通过病理活检或影像学观察“虎斑心”特征;肝脏病变依赖超声或MRI,表现为回声增强、远场衰减。
- 需与肿瘤、局灶性脂肪浸润区分,后者通常无血管压迫或占位效应。
-
防治建议:
- 心肌病变需纠正缺氧、控制感染;肝脏病变需戒酒、减重、调节血脂。
- 定期监测肝功能或心脏超声,早期干预可逆转脂肪变性。
提示:若长期存在乏力、肝区不适或不明原因心脏功能异常,建议尽早就医排查弥漫性脂肪变性,避免不可逆损伤。